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a股最大跨国医疗器械并购案是如何诞生的)

网友投稿 579 2023-02-1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以及a股最大跨国医疗器械并购案是如何诞生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a股最大跨国医疗器械并购案是如何诞生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借壳上市创业案例有哪些

借壳上市创业案例有哪些

1、嘉林药业借壳天山纺织

20XX年12月14日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公告显示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天山纺织拟以全部资产与负债作为置出资产,其中置出资产中等值于7.99亿元的部分与美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美林控股”)持有的嘉林药业47.72%股权中的等值部分进行资产置换,置出资产剩余的1.19亿元则由天山纺织现控股股东现金购买;置入资产嘉林药业100%股权作价为83.69亿元,置入资产超过置出资产中置换金额的差额部分约75.70亿元,由天山纺织向嘉林药业全体股东以8.65元/股发行8.75亿股购买。

嘉林药业专注于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领域,主要产品有阿托伐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他汀钙片、泛昔洛韦片等,其核心产品阿乐(通用名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国内调血脂药物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未来收益能力发展前景可观。天山纺织表示,本次交易的主要目的是抓住医药行业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实现公司主营业务转型,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虽然嘉林药业在报告期内发生了擅自改动药品配方、子公司未批先建等与其高估值不大相称的问题事件,但本次借壳上市还是一笔互惠互利的交易。对于天山纺织,公司将原有盈利能力较弱的毛纺织及矿业业务和资产置出上市公司,同步置入盈利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的优质资产,转型进入医药行业,使公司成为一家竞争力强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增强持续盈利的能力;对于嘉林,企业通过本次交易完成上市,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有利于企业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业务拓展,实现快速增长。

点评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嘉林药业在卖掉自己的计划告吹后,用了半年时间借壳上市了。这家一品独大的销售型制药企业,想要在资本市场能讲出好故事,一方面需要补充产品线,另一方面也得找到一套适合目前财税政策的销售管理方式,以免在公开资本市场上,重蹈之前卖不掉自己的覆辙。

2、开药集团借壳辅仁药业

辅仁药业于20XX年12月23日发布公告,拟以16.5元/股的价格发行4.56亿股并支付3.2亿元现金收购辅仁集团等14位股东合计持有的开药集团100%股权,交易金额达78.5亿元,同时拟以不低于16.5元/股的价格发行3.21亿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53亿元,将用于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开药集团及其子公司的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开药集团主要从事化学药、中成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覆盖多种剂型的化学药、中成药和原料药,拥有的药品批准文号超过460个,接近30个品种进入医保目录,超过150个品种进入基药目录品类。辅仁药业集团是一家以药业、酒业为主导产业,集研发、生产、经营、投资、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本次募集的配套资金投资的原料药与制剂等项目,将提升开药集团的原料药与制剂产能,加速生物医药产品的产业化。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本次配套资金用途之一,主要包括重组人凝血因子药物研发项目、赫赛汀美登素抗体毒素交联生物药项目与生物类似药甘精胰岛素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开药集团的研发实力。

点评:在开药集团注入辅仁药业之前,辅仁集团这家号称拥有千个药品批文的制药企业,其上市公司辅仁药业只涵盖了中药部分,随着近一两年来医保控费压力剧增,中药产品的市场发力日益艰难。这次将以化学药为主的开药集团融进上市公司,一方面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上市公司的业绩。

3、陕西必康借壳九九久

九九久20XX年4月20日晚间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7.8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9亿股,合计作价70.2亿元收购新沂必康等持有的陕西必康100%股权;同时拟以8.39元/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23.2亿元,主要用于标的资产子公司必康江苏的制药生产线技改搬迁项目。

陕西必康是集原料药、中成药及化学药品等生产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是国内目前制药行业拥有全剂型、品种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主要产品类型以片剂、颗粒剂、胶囊及口服液为主。目前陕西必康营业收入主要以中成药产品为主,注重在心脑血管类、儿科类、清热解毒类、风湿关节类、消化代谢类、眼科类等核心治疗领域的`推广。九九久主要产品有7-ADCA、5,5-二甲基海因、苯甲醛、氯代环己烷、碳酸氢铵等,此外还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

点评:陕西必康迟早要上市,借壳应该是它最适宜的选择。这家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的企业,上市之后,在大的基础上继续做强,除了给投资者讲述一个野心勃勃的故事外,也需要进一步夯实内功。

4、友搏药业借壳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24日晚间披露重组预案,友搏药业拟借壳上市。根据方案,友搏药业100%股权预估值为65.12亿元,九芝堂拟以14.22元/股,非公开发行合计45792.40万股用于支付全部交易对价。此外,九芝堂集团拟向李振国转让8350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28.06%,股份转让价格确定为18元/股。据此计算,上述股权转让价格约15亿元。

友搏药业多年以来专注于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主要产品疏血通注射液、复方降脂片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类中药制剂,为纯中药国内独家品种,其中主营产品疏血通注射液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为国内第一个动物复方水针剂型品种。九芝堂主要从事补血系列、补益系列、糖尿病用药、肝炎系列等中药以及调节人体免疫力的生物制剂斯奇康的生产与销售,已经形成销售过亿产品、过千万产品、迅速成长产品构成的一个产品阶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产品基础。

九芝堂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将弥补中药注射剂领域的空缺,通过与友搏药业的医药资源整合,挖掘业务协同,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提高行业地位,并依托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健康的跨越式发展。

点评:曾经被资本玩坏的九芝堂碰到主打中药注射剂,且一品独大的友博药业,会给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怎样的故事?应该包涵的因素肯定有产品好,市场大,销售能力强,研发创新它的方法应该是并购、引入、合作。

5、同济堂借壳啤酒花

啤酒花于20XX年11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拟将全部持有的乌苏啤酒50%股权以协议方式5.6亿元出售给嘉士伯;拟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购买除GPC以外其他股东持有的同济堂医药87.1418%股权;拟以现金支付方式购买GPC持有的同济堂医药12.8582%股权;嘉士伯及中朗投资拟向德瑞万丰转让其合计持有的嘉酿投资(啤酒花子公司)100%股权,德瑞万丰以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3529.41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6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啤酒花将持有同济堂医药100%的股权,嘉士伯将持有乌苏啤酒100%股权,德瑞万丰将持有嘉酿投资100%股权。公告显示,本次拟购买资产同济堂医药100%股权的交易价格为61.3亿元。募集配套资金预计不超过16亿元,占本次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26.12%,除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现金对价及中介机构费用外,将主要用于汉南健康产业园项目、医药安全追溯系统项目以及襄阳冷链物流和襄阳冷链物流中心项目。

同济堂主营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批发业务。而啤酒花主营啤酒生产及销售,并涉足房地产、果蔬加工、进出口贸易等业务。

通过此次交易,啤酒花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同济堂控股。通过本次交易,啤酒花出售啤酒等主营业务,将战略转型为医药流通企业,盈利能力将显著增强。同济堂医药正在大力发展医疗机构药房托管业务,未来还计划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收购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医药流通企业,上述扩张资金需求较大。

点评:同济堂,这家首个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药企业,同时也是率先在海外市场退市的医药中概股。退市5年后,它以61亿元借壳啤酒花重回A股。资本市场需要故事,还得是投资者看得懂的故事,中药企业在华人多的地方,听众才多。

6、中国脐带血库借壳南京新百

南京新百在2016年1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收购金卫医疗BVI所持有的美股上市公司中国脐带血库企业集团(以下简称CO集团)的全部股权。全部交易完成后,南京新百约将持有CO集团65.4%的多数股权,而CO集团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成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根据公告,南京新百此次交易拟分为控股股权收购和少数股权收购两个步骤。其中,南京新百拟以18.61元/股向金卫医疗BVI发行1.34亿股,并支付现金32.64亿元,合计作价57.6亿元购买其已经持有的CO集团65.4%股权。

CO集团在开曼群岛注册,2009年在纽交所上市,是一家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为主营业务的生命科技企业。CO集团不仅在国内拥有北京、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脐带血库的股权或运营权,还战略投资了在新加坡上市的Cordlife约9.8%的股权,这同样是一家以脐带血储存为主业的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综合这些储存量,CO集团可谓全球最大的脐带血储存公司。

南京新百表示,此次收购使上市公司获得国内最大的专业脐带血库,与旗下医疗养老业务相互促进协同,推动形成初生儿造血干细胞储存、病患医疗保障、老年医护服务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国金证券研报指出,脐带血存储只是基础,作为世界第一大脐带血库,南京新百真正的价值点在于世界最大的脐带血库的大数据比对价值,及其与下游遗传疾病基因筛查、干细胞相关新药研发、与其他医疗等所需机构的数据合作,这些延伸业务的增长潜力才是最大看点。

点评:中国脐带血库竞争力强悍,绝非浪得虚名。曾几何时,中源协和、南京新百、金卫医疗还为争夺中国脐带血库资产上演过“撕逼大战”。其之所以引得英雄折腰,主要是其所处的领域政策壁垒极高,截止目前,国内脐带血库牌照只有7个,其在北京、广东、浙江属于独家经营,而国家规定严禁跨省取血,因此同行业之间几乎不构成竞争。根据已有政策,一省一库的格局在未来10年内不会改变。所以,打个折扣算,中国脐带血库至少还有5~10年的好日子。

7、美年大健康借壳江苏三友

江苏三友20XX年3月25日晚间发布重组预案,公司将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等交易方案将美年大健康100%股权注入上市公司。根据方案,公司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美年大健康100%股份中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拟置出资产交易价格为4.86亿元,拟注入资产作价55.427亿元。上述差额部分由公司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发行价格为6.92元/股,预计发行数量为7.31亿股。

美年大健康主营健康体检,公司业务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并集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于一体。江苏三友的经营范围是设计、生产、销售各式服装、服饰及原辅材料,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开发。

点评:出生于金融行业的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有着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2014年,美年大健康将慈铭体检纳入麾下之后,其已然成了行业龙头。现如今借壳上市,让俞熔有了更大的舞台,他必然不会放弃继续并购,能与之竞争的爱康国宾是其接下来的并购标的,也是其接下来两三年增厚业绩的主要通道。当然,并购后的管理是唯一可能影响未来业绩的要素。

8、长春长生借壳黄海机械

黄海机械20XX年7月1日发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股份转让及发行股份募集配套基金一揽子动作,实现长春长生作价55亿借壳上市。黄海机械拟将其除货币资金2.5亿元及保本理财产品1.2亿元以外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与乙方所持长春长生全部股权进行置换,公司置出资产评估值为4.01亿元,置入资产评估值为55亿元,双方之间的差价部分由黄海机械向长春长生的20位股东发行股份作为对价购买。

长春长生主营生物疫苗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主要产品有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黄海机械主要从事岩土钻孔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岩土钻孔装备是指用于进行地层中钻孔施工的机械设备,主要应用各种岩土钻进技术和工艺以实现在地层中钻孔。

点评:借壳上市的长春长生,其实没有赶上好时机,上市之时,正迎来A股灾,而如今又遭遇疫苗事件,股价过了几次山车。不过,其目前作为国内流感疫苗前三甲的位置一时还无人撼动,2014年营收6.2亿元,增速超过了50%。从销售实力来看,绝对不输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等这些先发企业。不过,其后续研发能力可能是其接下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9、青海春天借壳贤成矿业

20XX年6月12日,青海春天借壳贤成矿业上市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贤成矿业公司曾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表示,拟挂牌出售其全部经营性资产,同时拟以8.01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4.89亿股,购买西藏荣恩等持有的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99.8%的股份。该部分股份估值约为39.2亿元。

青海春天全名为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青海省重点高科技及产业化龙头企业。青海春天在冬虫夏草的高效利用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自主研发代表性产品“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贤成矿业的主营业务为矿产资源、天然气、水泥、水电、火电资源的投资、开发。

贤成矿业表示,此次交易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提高公司的资产质量,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回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然而,借壳上市的效果似乎未到预期。青海春天的业绩在去年并没有出现好的起色。就在2016年3月29日晚间,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已于2016年3月28日收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告知“青海春天冬虫夏草产品作为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以及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均已停止”,并要求公司“应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冬虫夏草产品“极草”此前唯一得以合法生产和经营的身份即为“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目前,该身份的丧失,使极草的生产和经营“一夜之间”由合法变成非法,公司也将随之立即陷入停产危机。

点评:青海春天担纲主角的“极草”事件让这桩借壳交易的未来价值从天堂跌入地狱。发展势头生猛的青海春天自出名之日起就饱受各界质疑,由它创造的“极草神话”也随着CFDA的强势阻击灰飞烟灭。壳好借,命难算。如果自身有硬伤,啥壳也救不了你。

10、未名医药借壳万昌科技

20XX年1月4日晚间,万昌科技发布公告,拟采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未名集团、深圳三道等20名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未名医药100%股权,股权作价为29.352亿元,将构成借壳上市。

万昌科技主要从事医药原料药生产。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北大未名集团七大产业中生物制药核心企业,公司的第一个产品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恩经复是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药品。

点评:未名医药作为生物医药,研发实力,背靠北大,自然不输于目前行业的其它竞争者。而让其发展壮大的是其资本运作能力,近来其计划参与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科兴控股,后者不仅是第一家北美上市的中国疫苗企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者身后是未明集团,这使得其整合之路较为平坦。不过,最值得期待的是未名集团旗下其它诸多生物药资源注入未名医药平台,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好故事。

在上述的十个借壳案例中,借壳企业双方有行业内的、行业相关的,也有跨行业的。在跨行业的案例中,被借壳企业如天山纺织、啤酒花、江苏三友、黄海机械、贤成矿业等,参与借壳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因为看好医药行业前景,争取实现业务转型,增强持续经营的能力。而借壳药企的目的是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提升自己的资本实力,有利于扩展自身业务水平。行业内的案例,如开药集团与辅仁药业、陕西必康与九九久、以及未名医药与万昌科技,双方优势互补,有助于巩固与提升优势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借壳上市方案的发展总体上对双方都是有优势的,当然也有像青海春天这样的个例。

;

半年狂赚11亿,比尔盖茨都看好的鱼跃医疗能否“跃龙门”?

8月14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2100万,欧洲多个国家的疫情呈反弹态势。

就在一天前,中国援助巴基斯坦1000台呼吸机移交仪式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成功举行。这意味着中国在支持全球抗疫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江苏,诞生于镇江丹阳小渔村的鱼跃医疗作为目前呼吸机产量最大的企业不得不提。

目前中国约有992家呼吸机生产企业,真正拥有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只有90家。达到欧盟CE认证的不足10家,同时达到美国FDA的EDA应急审批的只有2家,鱼跃医疗就是其一。

从过完年之后开市,鱼跃医疗就在资本市场受到了热捧,从200亿涨到了400亿,市值已经暴涨了约一倍。按照目前的趋势,鱼跃医疗的老板吴光明身家今年可能有望突破500亿。

然而就像前阵子疯狂炒作的口罩一样,“肆虐”的疫情虽然彼时让呼吸机成为抢手货,但各国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2019年业绩增速堪忧的鱼跃医疗今年明显受益于突然爆发的疫情“一飞冲天”。问题是,疫情过后,鱼跃医疗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这门“生意”的未来又在哪里?

在新冠疫情的“助攻”下,医疗器械概念股持续火爆,鱼跃医疗交出了一份靓眼的中报“成绩单”。

8月14日晚间,鱼跃医疗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4.21亿元、净利润11.19亿元、扣非净利润10.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鱼跃医疗自2008年上市以来,半年报中首次实现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摊开财报,不难发现,海外业务增长是鱼跃医疗增收又增利的主要原因。上半年,鱼跃医疗外销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这一数据是去年同期数据的近三倍。

而在种类上,国内的雾化器、轮椅车等产品因疫情影响,业务量有所下降,而呼吸类、制氧机、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产品,以及消毒、感染控制类防控产品出货量增幅较大,但国内区域销售增长幅度不大,增幅为12.56%。①

受益于疫情,2019年因去库存而拖累公司业绩的制氧机和呼吸机业务,在2020年疫情中成了抢手货——医用呼吸与供氧产品实现了11.6亿的销售收入。

此外,鱼跃医疗2020年上半年录得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3.7亿元,是2016年至2019年四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之和。这一数据也在说明着一个问题,公司产能较为紧张,下半年鱼跃医疗的业绩可能还将有较大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比尔盖茨的私人投资公司喀斯喀特有限责任公司在第二季度新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位列第十大股东。

另有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两家券商自营资金在2020年6月末进入前十大股东名单,分列第五大股东和第七大股东。②

暴涨的订单数量、世界首富和机构持续看好,受利好消息刺激,17日鱼跃医疗股价上扬,截止20日收盘36.83元。

鱼跃医疗实际控制人吴光明家族也以27.5亿美元的身家,位列2020福布斯中国医疗 健康 富豪榜第28位。

鱼跃医疗是一家以提供家用医疗器械、医用临床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医疗器械产品及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是公司核心业务。

半年狂赚11亿的背后其实是抗疫对业绩的提振,然而疫情终将过去,这种突发事件带来的短期业绩剧增虽然给了鱼跃医疗一剂强心针,但到底能持续多久,或许还是个不定数。

随着国外疫情的演变以及爆发,从口罩股到呼吸机概念股,借助炒作东风多数企业都创造了资本神话。

3月2日,央视新闻报道,”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次日,九安医疗、开立医疗、安图医疗等一众医疗器械股尾盘封死涨停,迈瑞医疗亦表现不俗,而以家用医疗器械著称的鱼跃医疗,当天在高开四个点后一路走低,最终尾盘收绿。

为什么是鱼跃医疗?有业内人士猜测,是因为鱼跃医疗的低端制造身份。

相比之迈瑞医疗的高端医药器械,鱼跃医疗各条产品线技术含量不高,以中低端为主,尤其家用医疗器械通常属于常规用品,技术含量更低,竞争更加激烈。即便是在2019年医疗器械走出不少牛股的行情下,鱼跃医疗的股价依然毫无波澜。

2020年上半年,因国内外疫情防控以及患者治疗的广泛需要,公司无创呼吸机等呼吸类、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检测类与消毒感控类疫情防控产品出货量增幅较大。③

在医疗器械的呼吸机领域,有“无创呼吸机”就有“有创呼吸机”。简单来说,无创呼吸机是面罩式的,而有创呼吸机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

在临床上,无创呼吸机一般用于尚能进行自主呼吸的轻中症患者,而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危重症病人。从应用场景上,就能看出两种产品的技术含量。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制造商和销售商迈瑞医疗,截止3月末,我国出口有创呼吸机1700台,迈瑞占了60%(据工信部数据)。

其实,鱼跃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一直在中低端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这片壁垒不强的行业“红海”中挣扎。

根据鱼跃医疗财报显示,2015-2018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5.09%、25.14%、34.14%、18.12%,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2.67%、37.3%、18.45%、22.82%。换句话说,鱼跃医疗增速明显放缓,且低于预期。

再翻盘一年前的数据,2019年鱼跃医疗营收46.38亿,同比增加10.8%,净利润7.47亿,同比增加2.79%。与今年上半年相比,鱼跃医疗虽然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机会,但也让它缺乏长期想象空间。④

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上的孱弱或许也佐证了鱼跃医疗在专业实力上的不足。

根据财报显示,从其2018年第一次披露研发费用开始,其1.52亿元的总研发成本低于当年5.37亿元的销售费用。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企业发展策略让它很难拥有长线的行业优势。

可见,鱼跃医疗的高速增长态势以及它在大众眼中的“爆红”其实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医疗相关概念股的“风口”之下,“撞大运”鱼跃医疗到底是就此腾飞还是“昙花一现”?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回归到一家企业本身,看研发无疑是判断专业实力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对于鱼跃医疗这家公司来说,仅仅看研发或许还不够。

2019年4月18日,吴光明辞去总经理职务,并提名公司副董事长、其子吴群担任总经理。虽然吴光明的突然辞职令市场措手不及,但随着他深居幕后,笼罩在鱼跃医疗身上的产品短板、粗放并购、业绩增速乏力、实控人违规受罚、质押等疑云并没有消散。

与之相对的,这些不确定感也在反噬着鱼跃医疗的投资价值。

白手起家,一步步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个中翘楚鱼跃吴光明也是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

在媒体的报道中,吴光明都是以鱼跃医疗董事长的身份示人,但其实他还是多家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和创始人。

据不完全统计,“鱼跃系”至少涉足6家A股上市公司,除了控股鱼跃医疗、万东医疗,还有花王股份、宝莱特、郑煤机和云南白药等。

2017年7月16日,吴光明涉嫌内幕交易“花王股份”股票,以及利用控制他人账户短线买卖自己公司“鱼跃医疗”、“万东医疗”股票而被证监会罚没近3700万。

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公司股价也随之一度大跌,至今投资者心中的阴影还未抚平。不过,这还不是全部。

从2016年开始,吴光明希冀与通过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医药企业,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不断扩大鱼跃医疗的版图。

然而高溢价并购的逻辑却给公司带来了大额商誉,商誉从之前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至数亿元,让人直呼看不懂。

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鱼跃医疗分两次完成对上海中优的100%控股。而上海中优2017年和2018年这两年的业绩承诺均属于精准达标,仅比承诺值多22万元和300万元,难言优秀。

2019年以来,鱼跃医疗又连续实施两笔投资。拟以自有资金 3742万元收购苏州六六视觉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95.95%的股份;以4200万元认购江苏视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96%的股权。

而这两家公司的业绩也实在不敢恭维,一个资不抵债,一个净利润常年在0元左右徘徊。也就是说,鱼跃医疗高溢价购买了盈利能力差、资不抵债、财务真实性存在重大疑问的标的资产。

更加尴尬的是,一直标榜我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鱼跃医疗在2019年12月4日被爆登上了监管黑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飞检通报显示,鱼跃医疗的超声雾化器存在一般缺陷9项。

而缺陷程度等级一般分为四种,鱼跃医疗的9项缺陷无不体现着生产粗放、管理混乱、缺乏标准等漏洞。更可怕的是,这也不是鱼跃医疗第一次被罚。⑤

要知道,患者身心 健康 寄托于医疗器材,过硬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红线。众所周知,食安无小事,那医疗安全就更无小事。

在市场激烈的红海竞争中,鱼跃医疗从一家城镇小企业做到与进口大品牌平分秋色的民族品牌着实不易。但想要鱼跃龙门,腾身九霄,不单靠凭风借力,更要有数年如一日,不能半点马虎的雕琢产品之功。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备注:

①:第一 财经 ,《鱼跃医疗“疫情考”:经营现金流半年超四年,盖茨公司“潜入”》,2020年8月16日。

②:福布斯中国,《鱼跃医疗上半年净利增长超100% 比尔·盖茨的QFII买进》,2020年8月17日。

③:蓝鲸 财经 ,《风口上飞起来的鱼跃医疗,重销售轻研发的隐患不容忽视》,2020年5月11日。

④:环老虎 财经 ,《重销售,轻研发“疫情”下的“炸子鸡”鱼跃医疗顶的起50倍估值吗》,2020年3月31日。

⑤:蓝鲸 财经 ,《鱼跃医疗的六个看不懂,吴群冷思:做空蒙冤VS自作自受》,2019年12月11日。

生物医药详细资料大全

制药产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的两大支柱。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各国、各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圈定的范围很不统一,甚至不同人的观点也常常大相迳庭。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套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生物医药 外文名 :Biological medicine 时间 :1991年 生产 :生物技术 领域 :生物学和医药学 发展,定义和概念,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制药产业,生物医学,相互关系,发展,行业现状,振兴规划,市场化, 发展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伴随着高级创新开发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做出了加速发展高级创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级创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国家医药高级创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级创新开发区。中国国家级高级创新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 2006年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的1300多家省级开发区中,有300多家涉及生物技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国家发改委自2005年以来,先后批准了四批总计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群化发展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种有效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创新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产业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新领域层出不穷,相关人员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保证知识及时更新,通过园区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定义和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 生物技术 各国、各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圈定的范围很不统一,甚至不同人的观点也常常大相迳庭。本文采纳有关学者的观点,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界定为: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晶片技术、药物材料,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套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 医药产业 制药产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的两大支柱。 制药产业 制药是多学科理论及先进技术的相互结合,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模式,研究、开发、生产药品的过程。除了生物制药外,化学药和中药在制药产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 相互关系 第一种关系 1、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技术产业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等。其中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物技术产业60%以上,而且生物技术在制药技术上的套用也最成熟。 第二种关系 2、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的产值在医药产业中所占比例不足10%,但由于传统的新药研制方法难度越来越大,研制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成功率越来越低。因此,在世界较大的制药公司中,有70%的项目是使用生物技术开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画的完成,预计到2010年,将会有更多套用生物技术制成的全新药品上市。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面临使用生物技术进行更新改造。 第三种关系 3、技术平台的通用性 虽然生物药与化学药、中药的来源不同,但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许多技术平台,如动物中心、安全评价中心、药理药效研究中心、结构测试中心、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制药中试车间、中药中试车间、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医疗器械测试中心等是通用的,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医药生物技术产品与其他医药产品面对共同的市场。因此,将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可以充分利用通用技术平台,合理的共享相关资源,促进两个产业共同发展。 发展 2006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稳定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收入增长显著但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竞争趋向于新技术与新领域。专家表示,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备创新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据了解,在美国资本市场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反向兼并、合资、外包等多种融资形式。“那些缺乏资金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在产品未能实现盈利之前,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中国自主智慧财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中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及 *** 的支持,这是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中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资金的流向以企业为目标,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专长的科学家,在某个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向横向扩散发展。产业化成果是很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具有知识资本的管理型人才。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的发展思路,使资本朝正确的方向流动,但是需要时间进行转变。而民间资本还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旧以大学的科学家为中心,试图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资金。 虽然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实现盈利,但资本仍在不断涌入寻找机会。对于许多风险投资基金来说,生物医药已经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只有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会被关注。 行业现状 2015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案例达149起,较2014年同期的109起增长36%。从标的资产来看,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领域并购案高达47起,约占上半年并购案总数的三成。同时,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移动医疗等细分领域的并购也有明显增长 2015年我国医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国内医药产业结构分布并不合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制药企业达1.3万家,药品商业企业达42万家,药品仿制药比例则多达90%。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业内企业家、专家及研究员后发现,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医药行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并购步伐将加快。 我国制药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营收不足5000万元,近20%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若按照新版GMP投入300亿元-500亿元技改花费测算,平均每家医药企业将投入600万元-1000万元,改造费用将使中小企业付出2-3年的经营利润。但从行业角度来看,新版GMP改造将加速淘汰落后的中小企业,为上市公司、成熟企业提供并购和扩张的机会,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 振兴规划 十二五生物医药振兴规划将在2018年内出台,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平均每个新药持获得500-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 针对医药行业的改革,国家也一直不断的出台相应的政策。201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把重要产业的发展提上日程。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表示,国家出台生物医药发展规划,主要是为了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因为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几大类新兴产业规划中,就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不均衡,具备生物研发实力的企业不是很多。另外,国际上又出现了超级病菌,这也让生物医药又被抬升了国际地位,因为研制和攻克一些疑难病症都是需要生物医药来完成的。 在利好政策面前,国内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杨海表示,在二级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医药类上市公司都能分得生物医药规划这块诱人的蛋糕,作为投资人,他们要选择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投资的对象,主要锁定具备两方面条件的企业就行,一类是传统基因工程方面的企业;一类是做生物制剂的企业。上述公司都是走高端路线的公司,只有掌握这两项技术的企业才符合生物医药的要求,这些公司会做一些用于一些疑难病症和新药方面的研发,因此,它们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上市公司要想在这次医药规划中分得一杯羹,主要公司涉及新兴制剂和新兴药品的公司才能有机会获得,有的企业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对相关企业来说是利好的,如达安基因、海王药业等。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近来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是赚足了风头。而生物医药振兴规划的出台,到公司真正的消化,需要时间的考验,国内医药公司能否抓住时机,在医药行业规划中分得一杯羹,将值得期待。 市场化 如何评估一个生物医药技术的价值一直是困扰生物医药技术交易以及对生物医药技术进行投资决策的难题,这个难题有望得到解决。日前中国技术交易所正式推出“生物医药项目市场化评价体系”,据了解,该体系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及技术创新学等理论,结合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市场的现状,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影响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参考国外成熟的生物医药技术市场化评价体系;建立配套专家库和专家反评价体系,构建生物医药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财务评价模型。 据中技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技所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结合自身技术交易业务建设技术项目的市场化评价体系,此次推出的生物医药技术市场化评价体系已经在其生物医药技术交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中技所以高价成交的“龙加通络胶囊”项目就是该体系套用的一个成功案例。经过进一步的实践和完善,该评价体系已基本成熟,具备了市场推广的条件。

专访|万亿规模大市场,光学医疗器械如何跑赢?


1960年5月16日,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制造出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为光的应用翻开崭新的一页。从那时起,光的功能不再局限在照明,开始进入通信、医疗、环保、能源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的发展坐上了“高速列车”。


为了纪念梅曼制造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5月16日设为“国际光日”,旨在昭彰光学与光子学的巨大影响力。


同样,光学技术也在不断赋能医疗器械领域,应用逐渐成熟且范围逐步扩大,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围绕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市场以及本土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感知芯视界对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赫家烨博士进行专访。


编辑 感知芯视界


| 专访人物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赫家烨


赫家烨,博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是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硕士,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博士、博士后。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Morgridge Institute for Research从事生物光学显微研究。其博士导师Jan Huisken为光片显微镜创始人,博士后指导Ralf Jungmann为DNA-PAINT 超分辨技术创始人。其博士期间,完成了多种模型生物的世界首次光片成像。


赫家烨2021年加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开展新型病理光学成像检测仪器的技术攻关工作。短短2年时间, 其团队已完成了近10个核心专利和原理样机, 计划在一年内进行临床验证,实现国际前沿光学检验技术的国产化落地与产业转化。


独家专访




脱离临床应用场景,纯技术创新走不通


光学无处不在,太阳能的利用,激光的焊接和切割,芯片制造,电影的放映,光纤通信,光合作用,X光的应用和显微镜的应用等。在医疗领域,光学技术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光学技术又是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底层核心技术之一,赋能医疗器械产业繁荣发展。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诞生之初,便瞄准了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中的多个应用方面,旨在突破技术壁垒,填补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2020年4月,由迈瑞医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先健 科技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牵头组建成立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物材料与植入器械、机器人与先进治疗、康复信息等多个方向,国创中心搭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据赫家烨介绍,在国创中心,以光学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器械研究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在体类光学成像仪器研究,比如内窥镜、眼科仪器、皮肤镜等;二是体外诊断领域,利用光学技术来做超灵敏单分子检测研究;三是医学影像类检测仪器研究,对一些离体的组织进行病理成像,用于辅助诊断。


谈到自研光学医疗器械,赫家烨说到最多的词是“ 科技 成果转化”。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 科技 成果转化确实是迫在眉睫。因为当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席卷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革命,迫切地需要把我国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带到产业应用上来。


据赫家烨介绍,目前这三个光学技术研究方向基本完成工程样机验证,后续将尽快与临床应用对接,有望在一年之内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


但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拥抱产业化应用并非易事。赫家烨认为,目前在光学医疗器械方面的研发工作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首先是科研技术创新和临床需求不对等。 科研院所有很多高价值专利和技术,但无法转化应用于产业。产业需求方对于科研院所拥有什么样的核心技术也不了解。因此,当下的窘境是“一方有技术,一方需要技术,但他们没法精准衔接上。”


其次是不同医生对医疗器械有不同的具体需求,这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是需要以一个学生的姿态从产业链上游“下放”到医疗机构,同医生深入探讨技术研发方向, 在最短时间内梳理和提炼出最具共性的临床需求,聚焦共性痛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最后是在国产替代前提下, 一方面部分国产原件无法满足竞争性的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是国外产品部件又因疫情物流受限无法运到国内,导致研发进度受阻。 研发人员需要花不少精力去尝试哪些国产产品符合需求。赫家烨坦言,“这是一个漫长的寻求国产替代的过程,但意义重大。”

针对以上挑战,国创中心同样在不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旨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动”起来。


具体来说,一方面国创中心积极梳理产业需求,并承担相应任务,若超过能力范围,则利用平台优势,帮助科研院所等技术方和产业需求方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自研医疗器械在项目立项以及进展的每个阶段,就建立了与临床医生的互动机制,将“实验室”设到医院去、设到病床边,确保医疗器械的研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实实在在解决临床应用场景的痛点。


赫家烨进一步强调, “临床应用场景面对的是患者,科研人员需要考虑到医疗器械实用性、稳定性、成本等综合因素进行技术开发,以纯技术创新为源头去寻找临床出口行不通”。


独家专访




光学技术应用广泛 本土品牌快速崛起


近年来,光学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强大功能。据赫家烨介绍,关于光学医疗器械的具体产品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光学技术为核心的医疗仪器, 光学成像类仪器有手术显微镜、离体组织成像显微仪器、内窥镜、近红外光的脑成像仪器等;光学检测类仪器主要利用光学技术进行分子信号读取,比如核酸仪荧光PCR、测序仪以及一些单分子检测仪器等。


另一种是以光学技术为辅助的医疗器械, 比如当下火热的手术机器人,当中很重要的模块就是利用光学技术中的双目视觉来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区域位置和方向,提高手术精度。另外还有传感类、可穿戴式监护类仪器等光学相关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攀升,使得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表现突出。


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同比增长18.3%,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4倍,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 预计未来5年,器械领域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至2023年将突破万亿。


市场需求强劲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发布政策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政策推出的进度显著加快,进一步规范市场、鼓励投资和 科技 创新。 这无疑为本土企业的加速成长注入一剂强心剂。


当前,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以联影、迈瑞医疗、乐普医疗、东软医疗等为代表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


细分领域中的光学医疗器械也不乏一众佼佼者, 比如首创国内高速3D内窥OCT影像系统 的中科微光、内窥镜组件畅销海外市场的海泰新光、国产眼科医疗器械领跑者莫廷 以及具备高端显微镜生产能力的本土优秀企业永新光学、麦克奥迪、舜宇光学等。


赫家烨对此评价称,“这些注重研发投入的光学医疗器械本土企业已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且非常具有潜力,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研发水平也处在国际前沿。”


独家专访




创新水平“并跑” 产业实力“掉队”待解


光学医疗器械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技术应用密集、学科交叉广泛。 历经多年培育,我国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和创新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仍存一些挑战待解。



据公开数据表明,欧美进口品牌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国外产品如呼吸机、高端X光CT、磁共振诊断仪、纤维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高端医疗器械在国内占据我国三级医院的主要市场。甚至有些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国内还不能生产,需要依赖进口。


本土产业研发水平和国际一流并跑,缘何产业发展没有跟上“步伐”?赫家烨认为,我国医疗器械高端领域冲出突围面临着多个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


第一是国内外工艺和产业链差别导致研发成本不对等。他举例称,“如果开发一个内窥镜的前端光学探头,国外厂商可能短期内只需要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完成,而国内要几十人的团队去深耕关键技术一到两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把这个小部件做到能够生产的程度。”


第二是本土厂商市场份额小,在经济条件受约束的条件下,创新意愿面临选择题:到底是投入更多资金去突破某项细分领域技术,只为拓宽产品线,还是只做一些技术门槛更低的光学医疗器械,只为可以尽快形成规模化产品投入市场?


“如果是处在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中,相信本土厂商也会愿意去布局一些新赛道,攻关一些细分领域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研发成本是可以接受的。”赫家烨进一步分析称。


第三是本土光学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能否实现国产替代,更重要的是实现国产替代后,能否保证产品成本和高水准的性能、用户体验等综合指标。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产业,医疗器械高端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打破。近几年,国家和各地相关政策一直在为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提供众多支持。


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涉及到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等。


今年以来多省发布文件,进一步收紧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缺口”,推动光学医疗器械在内的国产医疗设备实现高速发展。


赫家烨对本土光学医疗器械的成长同样充满信心,“一方面,在强大的政策导向下,国产医疗器械将不断深入医疗机构,通过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后,加速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高端领域的光学成像探测器、光学检测芯片、光纤和激光器光源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自主创新成果,由点带面逐步突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指日可待。”


独家专访




结语


好风凭借力,赶超正当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家多举措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前沿创新技术层出不穷……以光学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来势汹涌。随着国产替代的深入展开,本土创新企业无疑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医疗器械4大细分领域详解:四只股空间巨大(名单)

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上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 的更新换代需求,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014 年,我国完成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了医疗器 械母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条例)的修订,还发布了五部部门规章 以及几十个规范性文件。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 2025》明确把新 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提出要提高 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 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 品。

2017 年发布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两票制”新举措的推出,“十二五”、“十三五”医疗器 械 科技 创新专项规划的发布,这些都将重塑我国医疗器械市场。

2018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5304 亿元,同比增长 19.86%, 2014-2018 年 CAGR 约为 20.2%,大幅超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平均增速。

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类比全球 医疗器械与医药的消费比例约为 1:1,我国医疗器械仍有较大的发展 空间(器械医药比为 0.3:1)。

总体上来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部分高端器 械领域已经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如高端影像设备、心脏支架、心脏 封堵器等)。

医药生物上市企业中医疗器械企业所占比例由 2009 年的 6.7%提升到 2018 年的 17.4%,占比医药生物企业总市值由 2009 年的 5.8%提升至 2018 年的 15%。

近年医疗器械指数的市场收益表现良好, 估值上仅次于医疗服务,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

券商研报指出,影像诊断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骨科医疗器械、心脏及大血管 介入器械等均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市场空间较大,行业 增长态势较好。

影像诊断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 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主要包括 X 线摄影系统(传统 X 线机、数字摄影 DR、数 字减影造影机 DSA)、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超声诊断系统、计算机断层成像 (CT)和核医学设备(PET、SPECT、PET-CT/MR)等。

影像诊断设备技术壁垒较高,受到技术和政策 等影响较大。当前,我国影像诊断设备行业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据,同时随着近 年国内技术的发展,部分大型设备领域具备一定的进口替代能力。

2015-2017 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规模由 366 亿元增长到 499 亿元, 年增长率保持在 16%以上。预计 2021 年,我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近 900 亿元。

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设备市场 60%以上被海外企业占领,近年随着国家政策 扶持、研发投入加大、技术不断更新,我国也出现了一批医学影像优质企业, 如迈瑞生物、联影医疗等。

临床检验泛指由临床实验室(包括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以及独立的临床 检验中心、检验所)为临床医学提供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工作和项目的检验结 果,用于疾病的诊断。

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行业主要包括血液分析、生化分析、 免疫分析和分子诊断等细分领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技术的创新、人口老龄化、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医保制度的完善, 推动着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行业的持续增长,2015-2017 年行业市场规模 保持 15%-20%的增长速度。

2017 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市场规模为 552 亿 元,同比增长 19.8%,预计到 2021 年将达到 1143 亿元。

近年来,我国临床检验设备与试剂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高端临床检验设备依赖进口,中低端临床检验设备国产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

迈瑞医疗:公司累计仪器装机量的持续增加带动配套试剂的销 售,公司化学发光免疫试剂从 2015 年初的 27 种增加 到 2017 年末的 64 种,公司体外诊断试剂销量快速增 长。迈瑞在中国血液分析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 20.7%, 在生化领域的占比达到 13.2%。

科华生物:公司产品涵盖了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 等多个 领域。在中国分子诊断领域市场份额约为 9%.

达安基因 :仪器产品拥有荧光定量 PCR 仪、核酸提取仪、全自动 核酸分子杂交仪等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试剂类产品有荧光定量 PCR 系列 产品、时间分辨系列产品等。在我国分子诊断领域占 比 18.8%,生化分析领域 2.3%,免疫诊断领域 1.7%。

安图生物:国内免疫诊断的龙头,2017 年市场份额约 4%。

骨科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重要子行业之一。按照物理架构不同, 可以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式:

1)内固定,指植入体内的关节、接骨板、 螺钉等;

2)外固定,主要为固定在体外的外固定架、夹板、绷带、石膏等。 从治疗角度来分,骨科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及其他类(如 手术类、神经外科类等)。

老龄化加快为骨科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 发人群,而骨质疏松是造成骨科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 由 2009 年的 1.13 亿上升到 2018 年的 1.66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也由 8.5%提升 到 11.9%。

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 4.87 亿,占总 人口的 34.9%。2017 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226 亿元,同比增长 17.1%,预计到 2021 年规模将达到 401 亿元。

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主要被海外企业垄断。脊柱类产品在中国的优势企 业主要有强生、美敦力,关节类产品的有捷迈邦美,创伤类产品有强生。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一些优势企业抓紧骨科医疗器械发展的良好时节,在某些领域 崭露头角,逐渐抢占市场份额,如脊柱类的威高骨科、凯利泰,创伤类的大博 医疗等。

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主要涉及心血管类、脑血管类、外周血管类、电生 理类等,细分产品主要有血管支架、人工起搏器、人工瓣膜、导管、导线、球 囊等。

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大部分产品进口依赖性强。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属 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严格的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研发周 期长、市场更新快、海内外产品上市基本同步,由此构成了企业进入行业的重 要壁垒。

除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冠脉支架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外,我国大部分 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仍处于外资垄断状态,主要外资巨头有美敦力、库克、 雅培、波士顿科学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显示,我 国现有心血管病患人数 2.9 亿人,其中脑卒中 1300 万、冠心病 1100 万、肺原 性心脏病 500 万、心力衰竭 450 万、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 200 万,高血压 2.7 亿。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大治疗手段,随着心血管患者对介 入治疗需求的增加,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 年, 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 436 亿元,预计 2021 年规模将达到 708 亿元。

国内企业如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等优质企业在我国心脏支架领域占 比较高,但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仍然存在不足。

而在人工瓣膜、起搏器领域,美 敦力、雅培/圣犹达等国际品牌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乐普医疗 :2017 年,公司起搏器在国内市场份额约 11%, 支架市场份额约为 22%(其中球囊支架约为 14%)。

微创医疗 :2017 年,公司心脏支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 到 23%。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从辅助手段变为现代医学最重 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2021 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900 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 15%。国产企业东软医疗、迈瑞医疗竞争力在加强。

预计到 2021 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 1143 亿元,年 均增速在 18%以上。其中免疫分析领域占比最大,分子领域和 POCT 领域(即时 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发展最快。 国产企业迈瑞医疗综合竞争力较 强。

骨科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重要子行业之一,未来几年预计保持 15% 左右的增长速度。伴随老龄化脊柱类、关节类器械增速相对较快,但技术原因 关节类进口替代相对较慢。

近年,国内一些优势企业抓紧骨科医疗器械发展良 机,在某些领域逐渐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如脊柱类的威高骨科、 凯利泰,创伤 类的大博医疗 等。

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行业进入壁垒较高,预 计未来几年保持 11%以上的速度增长。除发展较为成熟的冠脉支架已基本完成 进口替代外,高端心脏支架的生产技术不足,且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技术进 展较为缓慢。

国内企业如 乐普医疗 、微创医疗、吉威等优质企业在我国心脏支 架领域占有较大优势。

医疗设备怎么销售

找医院 最好是新开医院的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科室设备主任 采购 院长。或者找有关系的经销商。
医疗器械销售新手,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又感到困难重重。同样,相当大的一部分老总也有这样的感受,一开始对销售代表们充满信心,但放到市场上逛了一圈回来,成效令人满意的寥寥无几。
如何销售医疗器械,做好销售的持久战 在笔者看来,这些医疗器械企业老总的信心主要来源于销售代表对未来的希望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而销售代表对未来充满希望原因有三:第一,医疗器械销售通常比日用消费品销售的报酬高得多;第二,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特别能吸引大学生,因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为工业部门或大型企业单位销售商品,同时,他们又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第三,医疗器械销售更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它生意大,问题多,更具挑战性。也正是因为它生意大,问题多,更具挑战性,使得医疗器械的销售新手们感到困难重重,而老总们也不知如何迅速培养新兵的实地作战能力。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营销策划和咨询经验,并结合自身经历提供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财神爷”的心理分析 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器械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零售价500元左右的健康电器或一类器械;二是零售价1000元-5000元之间的水机(不是器械)或其他;三是零售价5000元以上的健康电器、健康寝具或二类器械。其销售方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社区定点或不定点销售,俗称“跑腿式”;第二种是会议营销,具体分为单一会议营销型和复合会议营销型。目前单一型会议营销比例已经较低了,主要是“社区店+会议营销”模式,因为增加了前期筛选的过程,会议营销投入产出比有所提高,但营销成本高的弱点也同样明显;第三种就是“体验中心”模式,相比较会议营销而言,特点是购买周期拉长,顾客满意度较高。 消费者之所以把投资用到医疗器械上,是为了达到有效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一旦达不到,他们就会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指责。 对于医疗机构,只要他们能够确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即回收期)获取利润,他们通常都愿意下订单。而相对于企业管理性设备则比较难下订单,甚至还有这样的认识:购买生产设备,企业可以赚钱;购买办公设备只是让员工更舒服些,对于企业不会有太大好处,因此企业购买管理性设备的审批往往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 和生活消费品不同的是医疗器械更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活用品消费者更多考虑的可能是商品的形象和等级。价格对于医疗器械来说也是很重要,但第一要素肯定是质量。因为消费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再便宜的东西如果不好用也是白搭。特别是医疗机构,能够使其正常运营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医疗器械采购员的责任之所在。 尤其在购入先进性设备时,领导们最关心就是设备的运行费用、耐久性、可靠性和能否提供便捷的维修服务,只有满足这几条,他们才会考虑购买。因此,销售员可以把它当作产生设备来推销,着重说明产品提高生产率的能力,要让购买方清楚的了解,产品是如何减少医疗机构的生产成本(时间及人力成本)的,从而加强其竞争力。而家庭使用者时,则更应强调其产品的保健功能、方便性和快捷性。 “大蛋糕”得有大胃口 一般来讲,医疗器械的交易额要大于日用消费品交易额的数倍。医疗器械销售员签订几十万元的合同是司空见惯的事,每次做成几百万元生意的人也不少见。他们在跟巨大的市场打交道。换个角度来看,医疗器械销售员的活动牵涉到消费者的重大经济问题,他们更应当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搞好工作。由于负担的责任异常重大,有些医疗器械销售新手往往会在沉重的精神重压下感到“喘不过气”来。例如,有一个销售X光机的小伙子,接到一个大型医院价值300多万的购物计划,由于没有玩大钞经验,吓得他夜不能寐,整天担心完不成任务,连腿脚都不听使唤了,甚至无法从容不迫地过正常的生活,而最终的结果是由于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未能有效的作好沟通,紧张一场,生意却没谈成。现实中,这种事情常在新手身上发生。 其实,决定市场规模大小的人是销售员自己,也就说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你希望自己在市场上扮演什么角色。这有点像拉斯维加斯的赌博,在那里你可以自由地选择玩法,你想玩5元、10元、100元,还是100万元,得根据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和你所拥有的实力。如果你不想玩巨钞游戏,或者受不了这种精神考验,那就干脆走出公司的大门,个人作坊才是你选择的目标。犹太人有句叫“小孩子――小问题;大孩子――大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 “敲定”业务要拜各路菩萨 医疗器械的采购程序因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各异,这取决于单位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侧重点。一般说来,申请可能由技术部或相关医师提出,然后交给采购部。如果采购的东西超出了常规,最高领导层或许会进行干预做最后决定。 在小型单位里,一切重要物资的采购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老板的手里,但在决策过程中,老板又或多或少受到下属的影响。比如他们要购买一台油测光机,虽然最终决定权在老板手里,但购买哪个牌子呢?可能测光师的建议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种机器是她用得最多,因此也最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医疗器械的销售员通常面对着一种复杂的局面,往往需要拜访许许多多的人,并考虑这些人所扮演的角色,打通各种关节,最后才能做成生意。 “拉关系”势在必行 有人说在医疗器械市场上,只有拥有关系的人才能拥有顾客,此论虽非真理,却充分表明:当顾客已经与竞争对手建立起良好关系时,你能否插足进去,把客户拉到你一边就成了全部工作的关键。从另一方面讲,你一旦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关系,并能不断向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你就像树起一道坚固的围墙,可以阻挡竞争对手的入侵。 有时,医疗器械交易的谈判可有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之久,新手们往往不可能一跨进大门就立即获得某公司的生意。大部分公司都有契约义务,在旧合同期满前没有购买权。有一个测光厂的销售主管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打进一家医院。为了开辟这个客户,他不但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拜访,并不时给予一些比如产品维护的建议。所以他说,我从不指望公司里的销售新手们在头一年里做出什么销售成绩来。我只希望他们熟悉产品,做好各种准备,并不断地与客户进行接触即可,别抱做成买卖的希望。 当然,并非所有的医疗器械都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关系,有时公关活动做得好,效果很快就会现身。一位销售X光机的朋友就是这样做成生意的,他看到机构不愿进他的货时,他就找这家机构的消费者,通过消费者提出要求使用他们的产品,这一小招还真有用,客户看到消费者都说该产品好,也同意选择了他的产品。于是这种X光机自然也进了这家机构,销售量还是很可喜。 “服务至上”非儿戏 服务已成为当前商家竞争的一大手段。有无良好的服务措施及设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医疗器械来说尤其如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许多情况下,你的快速维修能力可能是你做成生意的主要原因。如果购买了你的产品,使用却经常失灵,失灵后又难以找到必要的零件和人力进行即时维修――这种事情最能破坏医疗器械买卖双方的关系。 有时,买主为了获得维修工作的及时进行,他们宁愿多出点钱也无所谓,甚至会购买一些维修零件库存备用。由此可见,医疗器械的售后服务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医疗器械产品来说,拿到定单只是销售的开始。医疗器械销售员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随后的服务工作。因此,医疗器械销售员应当切切实实地做好善后的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大客户,要特别认真,决不能因小而失大。 找个下手的机会 应当知道,医疗器械的需求完全受着消费需求的支配。说到底,医疗器械的需求是从消费需求中派生的,谁也不会买一台机器仅仅是想拥有它。因此,医疗器械的需求总量不可能具有伸缩性。 预算限制是医疗器械销售员无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你的产品购入资金已经列入预算,那是大吉,如果没有列入,你便遇到了麻烦,重新申请预算的方案往往都不易达到目的。 大型公司精明的主管们都知道,内部运行秩序的任何变动均有可能引起混乱,他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公司现状,担心你的新产品或新方法会破坏原有的运行秩序,但如果公司来了一位新领导,这将是你下手的好机会。 总之,医疗器械产品的成交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有的客户都十分重视产品功效、发货时间和售后服务。 关于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和a股最大跨国医疗器械并购案是如何诞生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a股最大跨国医疗器械并购案是如何诞生的、医疗器械海外并购案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出海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新能源汽车)
下一篇:海外客户经理(中兴海外客户经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