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营销系统:如何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增长?
271
2023-02-15
本文目录一览: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是保障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误区及对策,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误区
1.1 产品只要达到注册标准(现为技术要求)就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生产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模糊,仅仅停留在只要产品能够满足注册标准(现为技术要求)即可,不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更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反馈。实际审评时发现申请注册的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本质并不理解,仅把其作为满足产品注册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大多数企业在产品注册时提供的注册产品风险管理报告都是参照雷同的模板或别的产品稍加修改而成,只是一种形式文件,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形同虚设。
1.2 风险管理只是产品注册的一个环节
任何医疗器械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设计、研发、临床、制造、销售、安装、使用与维护乃至报废的各个环节,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故障并带来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的全过程。YY/T0316-2008(等同采用SO13485-2003)要求在整个产品实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而且必须将采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及生产后的信息全部纳入到风险管理中去,最终将风险管理融入并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注册审评时发现大多数生产企业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进行风险分析,仅仅是产品注册时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只管上市前的风险;有个别企业甚至不知医疗器械产品的寿命周期的含义。在提供的风险管理报告中缺乏生产及生产信息后尤其是上市后风险控制措施,缺少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很少按照YY/T0316的要求来保存风险管理文档,与产品质量体系管理脱节。同时对于实施某个具体风险控制后能否引发新的风险认识不足,有将剩余风险全部推给使用者的倾向。这种状况与吕大雷[2] 等对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调查结论很相似。
1.3 风险管理不需要全员参与
拟定风险管理计划、确立管理目标、分配资源、划分职责等风险管理的项目内容与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很相似,同样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尽管许多企业经过多年风险管理实践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但在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并没有付诸实施,主要表现还是由研发技术人员以及品质管理人员进行的“风险分析”而不是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3]。殊不知在进行完设计研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及措施验证后,并不表明产品风险已经消除,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产品风险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使用环境、目标客户群及顾客反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作为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管理循环的输入。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企业在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中缺少临床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而临床医生对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有发言权的。医疗器械是涉及机电工程、临床医学等多门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需要研发工程师、临床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的密切配合,即所谓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
品[4]。国外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作顾问,在研发之前都会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甚至更为人性化。而国内企业普遍的做法是只要哪种产品销路好,就先仿制注册,有个别企业连产品的原理及性能都没有搞清楚,更谈不上产品的风险管理了。
1.4 不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许多企业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活动。虽然绝大多数企业注册时提供的风险管理报告基本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部剩余风险的可接受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等六个部分,但真正满足风险管理活动要求的并不多。如缺少风险管理计划;缺少风险管理过程的文档及记录;不了解且不会使用风险分析工具;对危害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及可接受准则定性不恰当;剩余风险的评价和控制不完整;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责任不明晰等。很多企业风险管理的结果就是在产品注册时准备了一份不完整的风险管理报告,远没有达到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管理要求。
产生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风险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只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医疗器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作为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的生产企业过分重视产品的上市和效益,不愿意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预防性、不产生直接效益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甚至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产品注册时的一个程序,只要提供合格的风险管理报告就可以满足产品注册的要求。所以出现具有相同模板的风险管理报告、寻人代笔写风险管理报告的现象是必然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即使生产企业的产品产生了风险,所引发的责任或者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说,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不符合要求或者在用产品产生风险时的机会成本较低。
2.2 专业人员缺少、管理能力不强
医疗器械产品涉及物理(声、光、电、磁)、化学、机械、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有源产品更是各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与制造产品相适应的、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知识和经验,而且还必须理解乃至掌握风险管理知识。比如不仅要了解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性能参数、预期用途及使用功能等,还要能够应用各种风险分析工具对产品在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发生的概率进行评定。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和研发人员一道,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及验证其有效性,并判定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降低。最后还需要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再次评估,根据判定准则来确定剩余风险和收益相比较能否接受。
目前的大学课程中很少涉及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因此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紧缺,既懂医疗器械的构造、生产和使用,又熟知风险管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或者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经验后才能胜任,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另外,多数风险管理培训偏重理论,与产品实际差距较大,培训效果不明显。所以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不愿意做较多投入的两难境地。
由于风险管理活动不是全员参与,所以生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也不明确。企业研发、采购、生产、质管、销售各部门之间对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沟通,风险管理信息的通道受阻,也就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2.3 风险责任不清、只顾前不顾后
许多生产企业认为只要生产出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合格产品并提供给客户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后面产生的风险责任与其关系不大。
有专家指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和风险最小化的实施者。生产企业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风险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一样贯穿从概念开始,包含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淘汰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市场前设计和生产阶段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风险,通过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控制剩余风险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良事件的报告来自生产企业的报告不足10%,其中原因除了国内对上市后的医疗器械产品监管体系不完善、医疗机构或用户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工作未到位以外,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产品的销路及企业的声誉。
提高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对策
正如前所述,尽管生产企业风险管理实效的客观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企业的决策者认为无论是在产品注册阶段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或者在用产品产生风险时的机会成本都比较低,以至于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3.1 提高产品注册门槛,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生产企业风险管理认识水平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保证。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生产企业仅把风险管理作为注册产品的实施程序,甚至就是一份风险管理报告的不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在技术审评时,组织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临床专家,在对企业提供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并判断企业对注册产品风险管理的深度及实际效
果。如审核提供风险管理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制定有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分析记录、风险评价记录、风险控制记录、综合剩余风险评价记录、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管理各文档是否完整;对安全有效要求清单的判断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准确;风险管理小组成员是否全面,职责是否明确,能否反映全员参与;风险的危害程
度、发生的概率等级确定是否合适,可接受准则是否与注册产品相适应;对危害分析是否到位、列举是否全面、控制措施是否可行、提供的证据是否有效;有无新的风险产生、对剩余风险评价及处理是否得当,是否将大部分剩余风险都交由使用者承担;是否确定生产及生产后信息的管理相应的责任部门、制度的完善程度等。询问参加审评的企业技术人员、质管人员,尤其是生产企业决策者对注册产品风险管理是否重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是否畅通、分工是否明确、配合的密切程度等。对于风险管理存在缺陷的,提出建议并限期整改,而问题比较严重的不能通过审评。
3.2 加强生产、市场监管,督促企业重视生产及生产后的风险管理
新版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进行了调整,从必须先办理生产许可后注册产品转为可先注册再办理生产许可。这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专注于产品研发、创新非常有利的同时,生产监管的复杂性及难度有所增加。只有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和上市后的市场监管,才能让生产企业不仅抓好
注册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同样对生产过程和售后阶段的风险管理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实施。
生产过程中的制造设备、生产工艺、场地环境、人员等也是危害产生的来源。尽管这些危害可以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识别,但更重要的是在生产或生产后阶段制定过程控制程序文件。通过生产企业现场核查,评估生产的信息,如不合格品率、返工率、废品率和其他的质量数据,和现有的风险管理输出比较,以确认风险控制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现场核查企业生产后信息收集及处理系统,对产品售后信息、类似器械的信息中与安全性有关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是否有一个或多个风险可接受的程度已经发生改变、初始评定是否失效、在适当阶段是否进行再次评审、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评价及验证结果是否记入了风险管理文档等。考查企业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对售后产品的跟踪及产品使用信息的收集,有无发现新的风险并加以消除。
加强医疗器械市场监督,汲取国外医疗器械管理经验,加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责任追究及处罚力度,制定医疗器械相关的法律或法规,将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加大医疗器械企业违规成本,才能促使企业重视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3.3 制定指南、实施培训、培养人才,指导企业实施注册产品全过程风险管理
国家总局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建议管理部门组织制定不同门类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指南以及不同门类医疗器械使用指南,为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及用户提供操作性强的风险管理手册,例如“CT 风险管理手册”和“X 光机风险管理手册”等。
应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分别进行宣传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内容可包括相应类别的法规要求和标准要求,以及指南性文件的贯彻,使生产企业及其他方面人员树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理念。同时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交流经验的平台。
提高风险管理实效的关键还是具有一批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除对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加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培训外,还应在理工科类大学中设立风险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基本医疗器械基础知识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医疗器械行业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业门槛和待遇,进而激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在当下,有一部分产品我国是需要进口才能得到海外医疗器械严重缺少的。像精密医疗器械、部分抗癌药 、航空发动机、光刻机、芯片、、汽车发动机等一些产品我国目前仍需要高度依赖进口,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商品对我国各行各业会产生的影响。
精密医疗器械一台精密的医疗器械包括里面的检测、显示、处理、结果分析和计算等的相关许多小项目。目前,我国在精密医疗器械方面还严重缺乏相关技术,这就会导致我国医疗产业发展速度被限制,进而对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治疗疾病方面有些影响。
部分抗癌药一些部分抗癌药物我国高度依赖进口,进而会出现天价抗癌药物。以前也有电影拍摄过关于天价抗癌药物对民生的影响。这些抗癌药物缺少最主要会影响民生、也会对国家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航空发动机目前虽然我国是航天大国,但目前的精密航空发动机依然被美国等大国垄断,海外医疗器械严重缺少他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要比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先进很多。这些航空发动机会限制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
光刻机大家都知道光刻机对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芯片技术的落后一定程度影响光刻机的发展,而光刻机对于中国的半导体领域会产生影响。
芯片目前,大家都知道芯片是我国非常缺乏的东西,这些高端芯片一直制约我国手机领域的发展,目前苹果手机仍然占据我国手机市场。如果我国有更先进的芯片,这将会对我国手机领域有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汽车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是目前我国大量进口的产品,目前国产车辆数目还是很少,像日产车、一些欧美等的国家车辆发动机技术高于我国。这些汽车发动机的缺乏对我国的汽车领域方面产生影响。
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
2020年二季度以来,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再次升级,面对美国的再三施压,一味地妥协没有出路,未来只有加快 科技 创新实现国产替代、掌握核心 科技 “硬实力”,才能真正为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画上“休止符”。“十四五”规划中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在首位,而“ 科技 自主自强”是其关键部分,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表明了我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的决心。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速基本维持在 15-20%左右(GDP 增速 2-3 倍),处于高速增长期,且参考全球市场,未来国内市场成长空间巨大。此外,中国市场国产替代率低,国产创新器械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医疗器械大部分高端子领域国产化率低(举例:医学影像领域如 CT/MRI/超声等 10%左右,窥镜 5%左右,骨科 10-20%);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三甲以上医院主要采购进口品牌,国产产品主战场在基层市场。现阶段国内部分创新器械产品已逐步达到进口产品同类水平,国产替代加速+优质产品出海带动头部企业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情况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药品市场规模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相比来看,发达国家基本达到1:1,即药品市场规模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平,全球平均水平为0.7:1,而我国药品与医疗器械比仅有0.2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与医疗器械市场比例还很不平衡,药品市场规模远远领先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应用水平也将会不断进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还会继续维持较高的速度增长。
发达国家、全球平均水平、我国药品市场与医疗器械市场对比情况(单位:%)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攀升,再加上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 社会 和国家政策层面上对行业的支持,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13年只有2120亿元,截至2018年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304亿元,2019将达到6285亿元。
2013-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从医疗器械细分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最大,超3000亿元,低值医用耗材、IVD(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均超600亿元。高值医用耗材中骨科移植、血管介入市场相对较高,分别为262亿元、38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医疗器械市场细分规模均有所上涨,血管介入、其他、血液净化、口腔科市场规模涨幅超20%。
中国医疗器械细分市场规模情况
医疗设备市场依然是中国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56.80%。其次为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占比19.72%。低值医用耗材、IVD(体外诊断)市场份额超10%。
中国医疗器械细分市场规模占比情况
中国医疗器械细分市场规模情况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容量扩张速度快,但由于相关基础科学和制造工艺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仍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
从医疗器械的消费结构角度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耗材(含低值和高值)占比最高,心血管、骨科等为代表的高值耗材处于较高增速阶段。整体来看,医学影像领域,ct、核共振和超声占据影像领域16%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市场份额在10%-20%之间;体外诊断领域中,国外企业由于其技术优势以及“设备+试剂”的封闭系统策略,依然占据着国内体外诊断的中高端市场。
中国中高端医疗器械国产与进口平均占比对比情况
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高端产品占比25%,中低端产品占比75%;而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的医疗器械产品基本构成为高端产品所占份额一般为55%,中低端产品占45%。
并且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这70%的外资企业在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品种。
随着各省市陆续在《中国制造2025》里对各自区域内医疗器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做出重要部署,并且提出了各自的2020年和2025年国产器械大发展目标。因此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国产器械的占比,尤其是在县级医院的应用,将得到较大提升。
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全球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超9000亿元,其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20-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预测
首先,中国的进口替代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大型医疗影像设备、心脏支架等高值耗材。尽管一些高精尖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过程远远没有完成,但是医疗器械领域进口替代的初步市场教育已经完成,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形成一种趋势和浪潮,并呈加速状态。
其次,国家密集出台医疗器械相关的创新政策,例如《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加速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近几年来,国家投入持续加大,对医疗器械的资金支持呈倍数增长。国家对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的力度越来越大,预计未来对高精尖医疗器械的优先审批将逐步成为一种常态,从而为医疗器械的快速增长提供助力。
再次,医疗器械的流通渠道和价格将进一步规范。随着国家对药品流通及价格整顿的基本落实,医疗器械也开始了相关两票制等试点,去除销售渠道中的不必要环节,使厂家和患者获利,从而使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医疗器械的质量需求。越是创新产品,越能获得较高利润,对创新医疗器械的追求将是越来越多企业首先考虑的战略方向。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利的基础因素,例如人才和产业链的完善。海外人才回流、外企人才外流、国内大型医疗企业人才培养等因素,使得优秀的 科技 人才、销售人才、市场人才都更容易获得。中国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善,使得医疗器械的相关核心部件能更易更快地获得。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医疗器械创新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助力,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进入了黄金10年。
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医疗器械项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医疗器械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
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3营销策略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辅助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资源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计划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申请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建议书
医疗器械 项目商业计划书
医疗器械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医疗器械 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医疗器械 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