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营销系统:如何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增长?
252
2023-06-14
本文关于(企业如何建设全球化品牌?品牌全球化的三大战略要点)。 」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将如何在全球扩张中继续取得成功?又该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在国内的成功经验与全球业务拓展的最佳实践相结合?9月24日,奥美中国发布了《新经济局势下,让全球化的中国品牌更有意义:中国品牌全球化CMO报告》,探讨中国企业全球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报告历时5个月,是在与来自各领域的40位执掌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CMO在2019年4月到8月期间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奥美在中国及国际品牌建设的多年经验得出的总结。报告认为,在世界经济局势动荡的当下,中国企业如果加入全球竞争,就必须将品牌置于企业核心。
报告中分析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动机和方法,以及其海外营销的趋势,揭示了品牌在海外市场扩张时遭遇的挑战,有以下几点发现值得关注:
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的全球战略中包含了海外品牌拓展工作,有一半的受访公司表示品牌拓展处于基础构建阶段或规划阶段,这导致品牌建设相对于其他商业目标来说较为滞后。
对此,奥美认为提前进行品牌推广并清楚地了解品牌推广对公司各项业务所产生影响的意义重大。强势品牌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和客户,还能够为良好的政府和媒体关系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当地人才,促进企业与分销商及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此外,企业对于品牌组成还存在巨大误解,经常将广告传播和品牌创建混为一谈。而创建强势品牌的基本概念在国内仍被误解,在全球市场推行这一概念就更加困难。
奥美亚洲暨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韦棠梦(Chris Reitermann)表示:“品牌建设并不等同于广告传播,而是指导公司行为和行事方式的基本原则。”
报告显示,本地政策、文化差异和缺乏人才为海外亟待攻坚的三大挑战,并认为这都源于同一个原因: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投资及建设。
受访企业中,海外品牌和营销的总投资非常低,只有14%的公司海外营销的占比超过公司营销总投入的20%。奥美认为,对于努力成为全球领先品牌的企业来说,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海外的营销不是支出,而是投资,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业务增长和长期建设品牌才是正道。”报告中说。因此,公司需要配备足够的资源,部署正确的管理模式,赋予品牌管理团队决策权利。
报告表明2/3(65%)的海外品牌管理是由总部指导,包括总部业务单位或全球首席营销官这一高度集中化的模式中,决策者的权利远高于当地洞察,导致效率低下或错过机遇。
报告发现,许多受访企业在其海外营销中还未应用数字化媒体,并认为这一缺口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国际市场的潜在发展。
“我们坚信中国品牌全球化的巨大潜力,”韦棠梦在新闻稿中表示,“中国企业需要从一开始就专注以品牌策略为基石的海外市场拓展工作,确保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国内优势,融合全球品牌化的最佳实践,相与合一,以在海外市场锻造强劲实力。”
经过调研,报告认为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品牌,应该把握以下7大针对海外市场持续构建品牌的最佳实践:
走出去的雄心——制定战略路线图,坚定海外扩张的决心,使营销职能部门在整个公司发挥领导作用品牌的平台作用。
品牌的平台作用——中国企业必须创建品牌平台,服务企业宗旨,做出长期承诺 。
人才与文化——中国企业应培养全球视野,发展可以吸引和保留国际化人才的文化特质。
信任与声誉——中国企业需要提高声誉,赢得包括核心海外市场当地社区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品牌的管理模式——创建稳定和持续的品牌管理和组织架构。
数字时代的内容创造——中国企业需要利用全球化数字平台向全球受众推出可引发共鸣的定制内容。
衡量标准——中国企业需要以系统一致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测量进度,并调整战略。
自2020年新冠疫情起,全球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伴随着全球出行与贸易受限,全球化的进程似乎戛然而止;同时,在美国“本国制造业保护”的政策下,“逆全球化”的概念被提出,各品牌全球化的步伐被迫放慢甚至放弃。然而,“全球化”真的能被阻挡吗?“全球化”本质就是“商品经济最大化”,这个规律在商业界如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界一样不可抗拒,不受任何国家和人的意志影响。短期内,全球化的进程似乎会被延缓,但长期来看,全球化就像空气,一定会进展到它自己能扩展到的极限才会止步。
据海关统计,即使仍在受疫情影响,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与2019年相比增长23.9%,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5.67、5.35、4.88、2.4和2.34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 全球化的飞轮在中国仍在加速转动。
同时,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也给全球化不断加持,打破了全球贸易物理上的边界。不论是国内2020年开始兴起的“直播带货”,还是2021年全球盛行的“元宇宙”概念,都是“全球化”打破次元边界的直接体现,“地球村”的认知已然形成,全球化势不可挡。
为何中国品牌要力争成为“全球品牌”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在这全球化的进程中,唯有成为“全球品牌”才能胜出。
认知上,全球品牌占据着心智制高点,拥有无以比拟的认知势能。消费者认知中,依据品牌销售的范围,存在三个阶梯,由高至低依次是“全球品牌”、“全国品牌”与“地区品牌”。一个品牌如果能销售至全球多个国家,则被消费认为是一个“更成功、更好”的品牌,因此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且卖出溢价,实现对当地品牌的收割。过去20年中,我国多个行业均经历过被收割的惨痛经历。如运动鞋服品类中,李宁曾是我国第一运动品牌,在2003年之前,李宁连续9年占据着国内运动品牌第一的宝座,1996年李宁营业收入6.5亿元,市场占有率超13%,NIKE在国内的年销售额约为4亿元,市场占有率仅为8%左右。随着NIKE发力中国市场,凭借全球品牌在心智中的极高势能,实现了对李宁的快速收割。2020年,NIKE在中国的销售额达570.2亿元,为中国市场的第一运动品牌,李宁销售额为198.7亿元,虽销售额同样实现了巨大增长,但已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各行各业,奶粉行业,国内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外品牌;汽车行业,德国品牌的产品溢价能力远高于国产品牌……是产品力的差距吗?不见得,国产品牌的产品质量早已经不输于甚至领先国外品牌。核心的原因在于“认知”在作祟,当今的商业战场早已不在“市场”上,而在“心智”中,心智中的地位决定了市场上的地位,而“全球品牌”就是心智中的制高点。
全球品牌也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竞争优势。全球品牌意味着拥有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成本更佳;拥有全球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以汽车行业为例,2021年,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丰田销量将达1040万辆,仅在美国与中国市场,丰田的销量就分别达到了233万辆与194万辆。巨大的销量基础给丰田带来了极大成本优势,在保证销量的情况下,利润率远超同级别其他品牌。同时,战场的分散也降低了其经营风险,虽受到全球疫情与芯片短缺的影响,但核心市场的贡献仍然保证了丰田的整体增长。
如何打造全球品牌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如何打造“全球品牌”?
首先,成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或数一数二的品牌。带着“本国第一”的认知出海更能占据有利认知。当一个品牌进入海外市场时,其在当地消费者认知中尚属空白,而“本国第一”能极大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与接受度,若某个品牌能成为“本国第一”,则他代表着“被更多人验证过、可靠”的品牌。麦当劳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快餐,尼康是日本销量最高的相机品牌,Facebook是美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丰田是日本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茅台是中国最高端的白酒品牌……成为国内领导品牌,再开拓海外市场。
其次,打造心智中的“全球品牌”,而非仅开展“全区贸易”。在全球贸易的当下,中国品牌很容易通过进出口的方式进行全球贸易,全球各个地区均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然而,如不能在全球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品牌,中国品牌始终难以取得本质上的突破。奇瑞汽车一直是国内汽车品牌中出口量领先的品牌,2021年,奇瑞汽车出口量达26.9万辆,创造了新高。然而,奇瑞是一个成功的“全球品牌”吗?从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奇瑞还不是,全球销售并不等于全球品牌。
为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品牌,中国品牌应该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市场越大,越需要聚焦。无论是资源上还是人力上,全球大市场均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首先基于品牌现状,制定清晰全球化战略路径,逐一攻城拔寨,而非全面开战,全线发力。回看丰田的全球化路径,在成为日本本土第一后,丰田率先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深耕数十年站稳脚跟后,才进一步发力欧洲、中国市场。在战略路径的制定上,存在两种选择:
高势能市场起步,提心智:进入品类高势能市场,迅速提升品牌心智地位,反哺国内市场,带动海外销量。华为手机正是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在国内销量取得突破后,为赢得与苹果的心智之战,华为选择进入欧洲市场,通过出色的产品力获得了欧洲市场的欢迎,反哺国内市场,在心智上迅速弥补了与苹果的差距。
低势能市场起步,收割销量:进入品类低势能市场,迅速收割市场销量。小米手机正是在印度市场开展了这样一场收割战。在国内销量遇到瓶颈后,小米选择进入势能更低、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迅速成为当地市场的第一品牌,2021年,小米在印度销量第一,销售4050万部,占据了当地25%的市场份额。
战略路径的选择,与品牌自身定位息息相关。华为主攻“高端”,为与苹果竞争,自然要选择高层级市场,提升心智份额,进而转化为市场份额;而小米正好相反,在打造“大众”品牌的战略指引下,快速提升销量是首要原则,因此选择潜力更大的、更易收割的低层级市场。
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必须考量、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的便是国家心智资产。国家心智资产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传统的品类中,中国品牌始终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澳洲的奶粉,瑞士的手表、法国的红酒、德国的汽车等,在消费者认知中这些品类均被某个国家所占据,认知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而利好的是,里斯全球消费者认知调研报告显示,经过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全球消费者心智资产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在里斯发布的《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国家心智资源中的万亿机会》中,我们指出,提起中国,更多消费者提及的是“5G”,“互联网”,“智能”,这无疑给中国品牌提供了巨大心智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品牌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品类中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国消费者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别,一个品牌难以用一个全球统一的战略进入每一个国家。一个品牌若想在某个国家取得成功,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当地消费者认知,针对性布局产品。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在于洞察到中国消费者对于“尺寸”与“空间”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国消费的产品均进行了“加长”处理,也被其他品牌纷纷效仿;现代在印度市场的成功在于针对当地“4米以下车长的车型税收低”的政策开发小型车款,受到当地消费者欢迎,成为印度第一汽车品牌。充分了解当地消费者认知,是品牌打赢“心智之战”的重中之重。
全球市场具备广阔的空间,打造全球品牌,是中国企业均将面临的课题,也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格局。制定清晰的全球战略、借用国家心智资产、充分了解当地消费者的认知状况,是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取胜之匙。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