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营销系统:如何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增长?
334
2023-03-29
本文目录一览:
股融易资讯今日话题
---
英特尔资本对硬 科技 行业和企业出海的颇多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数十年的 历史 ,尽管近两年受到地缘政治摩擦、新冠疫情等内外环境影响,但中国企业出海的势头依然不减。
与过去出海的生态不同,如今中国 科技 企业出海的数量和速度正在明显提升,去海外市场找寻新增量,成了许多 科技 企业的重要战略。
中国 科技 企业出海,背后投资机构的助力是重要力量之一。英特尔资本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实力, 并坚持为被投企业带来与众不同的帮助。
英特尔资本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经理王天琳也对硬 科技 行业的发展有颇多思考。
他认为:
1.中国的硬 科技 创业正在迎来下半场,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会逐渐增多。如果说硬 科技 创业的上半场是“百花齐放”的状态,那么下半场就是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向发展。
2.上半场的繁荣,离不开科创板的成功推出。接下来要大规模的推动资源整合并不是一件易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制定并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
3.下半场出海找增量是一个重要方向,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出海,企业要先把自己的本行做好做精,再考虑向外拓展,自然“水到渠成”。
4.除了具备一定技术优势、且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些能够精确找到海外客户需求的“小而美”企业也能够在海外找到市场,“墙里开花墙外香”。
5.创业公司出海,除了要了解海外客户的真正需求,还要对产品的导入周期和验证周期有心理准备,同时要注意在当地的合法合规问题。
创业公司想要做出海,尤其是 科技 类企业,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低估产品的导入周期和验证周期。对to B客户来说,这两个周期相对来说都比较长,尤其是体量比较大的海外客户,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质量体系与做事规则。国内的不少创业公司是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长起来的,这一招不一定适用于海外,所以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成本。
第二,要了解海外市场与客户的真正需求。这听上去简单,但要分辨出客户的需求中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并不容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语言只是最基本的一项,还要对当地的文化和商业规则有真正了解,才能有所建树。
第三,要注意当地合规问题。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事先做好功课,其实成本并不高,会避免今后不必要的麻烦。
吸金狂热之后,肿瘤早筛的拐点来了
618的落幕,带来了产品大卖的诺辉 健康 近50%的市值上涨。但2022年,很少再看到肿瘤早筛的项目获得融资。
“手里压着至少10个肿瘤早筛项目的BP,却并不想出手。”就在1年多以前,这还是个魅力十足的赛道,由技术大咖组建的团队,即便产品尚未完全转化成型,也会被抢到一股难求。资本对技术的狂热总是先于市场,热度的退潮往往也比想象中快。
比如,去年末,热景生物受让成功研发出肝癌早筛产品的翱锐生物的超3成股份,动脉网从消息人士处获悉,此番退出的老股东意在保本。再如,本月初,艾德生物剥离从事肿瘤早筛业务的子公司,被外界戏称“带不动”。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肿瘤早筛产品,始终是这个行业底层逻辑里绕不开的硬伤。市场上热销的肿瘤早筛产品,本质上,是肿瘤辅助诊断产品在早筛场景中的应用。这些大多基于NGS、PCR等技术平台的产品,2~3年前陆续获批,而后新产品断层。在更深的应用层面上,关键的技术突破没有如约出现。
但肿瘤早筛的市场没有停止成长。从商业化元年走来,院内与院外的市场如何锚定,国内肿瘤早筛厂商们早已有了定论。从技术到产品的蜕变与腾挪,再也不是蒙眼狂奔,他们得以专注于自己的强项。而更重要的是,一些行业认知之争的尘埃落定,或许正在成为重新点燃肿瘤早筛市场热情的火种。
单癌种早筛的商业化之路并不好走。院外市场成熟度低,在巨头构筑的品牌先发优势之下,大多数扎堆的单癌种早筛产品很难拿捏市场份额。
自去年10 月份发布最新研究数据后,我们今年便推出了国内首款基于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多癌种产品。
巨头们的纷纷入局,极大加快了泛癌种早筛技术的成熟速度,他们不断放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验证在研泛癌种早筛模型在筛查和溯源早期肿瘤中的潜力。
过去2年间,燃石医学的ELSA-seq技术、和瑞基因的HIFI技术、鹍远生物的PanSeer 、世和基因的MERCURY技术陆续公布了在与临床科研合作中产生的回顾性样本泛癌早筛数据,也都展示了比较理想的灵敏度、特异性表现。
与此同时,作为泛癌种早筛商业化前关键步骤的前瞻性研究,却鲜有好消息传出。
股融易资讯: 科技 、资本与经济动态
---
中金公司: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热管理市场空间达521亿元
中金公司认为,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该电池将水冷板集成为弹性夹层,实现支撑、缓冲、水冷、隔热四大功能。往前看,高倍率快充是车企及电池企业的重要布局方向,而快充对精细化热管理要求较高,将推动电池热管理系统持续升级。该机构预测,未来随热管理系统升级、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热管理市场空间达521亿元。
中信建投:模拟芯片国产化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带给国产厂商机会
中信建投指出,预计中国模拟IC市场2021-2026年复合增速为7.85%。2021年中国大陆Top10模拟IC厂商收入合计约为22.86亿美元,占中国模拟IC市场份额比例为7.78%,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模拟IC产品类型多样,行业龙头TI的市占率为19%,远低于数字芯片龙头厂商市占率,给予国产厂商更大市场机会,并购整合、转型IDM大势所趋,本土厂商聚焦细分领域形成优势,有望成长为平台级厂商。
公募产品数量突破万只,规模重上26万亿元
在2022年上半年行情收官之际,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又一里程碑时刻:基金产品数量超万只。此外,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再度突破26万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空间颇为广阔,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公募基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蔚来资本追加投资,优信正式签署1亿美元新融资协议
6月30日盘前,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二手车电商优信集团公告称,正式与现有股东蔚来资本签署融资协议,蔚来资本以高级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追加投资优信1亿美元。此前在5月16日,优信与包括蔚来资本在内的投资人签订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投资意向书。投资人在去年签订的3.15亿美金的融资交易基础上,同意再追加投资1亿美金优先可转换优先股的认购。
以下是【股融易资讯】为您整理的今日股权融资事件
---
欢澄互娱获千万元 Pre-A 轮融资
近日,欢澄互娱已完成千万元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泥藕资本领投,声网、欢乐泡泡跟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
歌锐 科技 获近亿元 Pre-A 轮融资
精准影像手术机器人歌锐 科技 (Great Robotics)已完成近亿元 Pre-A 轮融资,这是歌锐
科技 创立 1 年内的第 2 轮融资 ... 本轮融资由渶策资本领投,东方嘉富跟投,一苇资本担
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 歌锐 科技 是一家创新的医疗机器人公司,主要基于「精准
影像引导」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平台,针对临床需求和痛点,开发手术机器人产品,
为客户提供「精准术中影像 + 智能软件 + 主从式力控多臂手术机器人 + 专有耗材 + 远
程手术‘元宇宙’」的 5 合 1 的平台化解决方案。
海峰思普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近日,国产自主 PLM 产品提供商海峰思普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北京华天海峰和上海思普
共同投资。
海迈医疗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华方资本独家投资
海迈医疗正式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方资本独家出资完成。
恩凯赛药完成逾亿元A轮融资,华盖资本领投
恩凯赛药由田志刚院士带领的核心技术团队组建,专注于以NK细胞为基础的创新细胞药物技术转化和开发。
纵观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不难总结提炼出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即: 流量为王、规模效应、快人一步 。
1.规模流量
所谓互联网公司,就是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获取收入的公司。互联网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运转和发挥价值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有足够规模的用户池,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必须有足够规模的生物才能得以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才是互联网商业生态的根本,有了足够规模的互联互通,才能有足够的流量,才会有持续不断的需求和消费。因此,争夺流量,便是互联网公司的首要生存基础。没有流量,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所有服务便毫无价值。在过去20年快速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生态,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掌握用户的流量入口,让用户在自己的应用和服务上驻足更长的时间。但面对已经无以复加的人口红利和越来越多同质化的线上服务,使得各互联网参与者费尽心思地寻找突破口。
2.规模化逻辑
如何吸引流量,是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难题。
目前,整个互联网服务仍然不是刚需,互联网商业生态只是依托新兴技术实现了商品流转的渠道转换,属于增强式的体验需求,商业逻辑并没有发生本质转变。
而互联网商业生态在刚刚起步时,普遍采用的是免费模式,甚至通过经济补贴让用户使用成为习惯,升级成“刚需”,再通过资本层面的操作,使“刚需”成为比选项,简单概况为:服务免费à积累流量à形成规模à流量收割à服务收费。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
为了主动 探索 和挖掘用户需求,互联网公司不断创新、多元 探索 ,用尽浑身解数去寻找能快速形成规模的服务需求,人为制造规模化需求,引导流量规模化,从而实现商业收益的规模化。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还在公司内部采用赛马机制,多个团队同时做一个需求服务,谁能最先达成商业目标谁就留下。
如果某一个尝试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商业转化的话,最简单最粗暴的办法就是解散团队,释放资源。
3.快人一步
相对于传统商业生态,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一旦空间关系被打通,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在一秒钟内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也可以在一秒间失去全部用户。所以互联网公司不是在跟某家互联网公司竞争,而是在和全网开展竞争。不同行业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本身没有多少隔阂,在同一个技术底层,任何业务都可以被快速设计和上线。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就没有什么限定,双方的人才可以互相挖来挖去,业务转型和业务多元化本身就不是问题。
在全网竞争的环境下,互联网公司必须保持快速迭代的服务生产节奏,时刻接受用户的反馈,频繁更新自己的服务,与用户同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用户所抛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就成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通用属性。
在网络效应模式下,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本质就是高频打击低频;在协同效应模式下,本质是高维打击低维。当互联网商业生态经济增长指数脱离资本预期时,互联网公司内部的承压能力就非常脆弱。尤其是在机构越来越大、成本居高不下时,谁能坚持到最后,成为全局的通杀者尤为重要。保存足够的资本实力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首要选择。在不损害自身商业逻辑的基础上,适当收缩,砍掉高成本的业务单元和高成本的员工成为必然。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