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红营销:引爆品牌的新时尚
670
2023-03-15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11月5日发布上海市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到2022年,实现贸易结构更加优化、贸易功能更加完善、贸易效益显著提升、贸易实力进一步增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贸易营商环境达到世界海运经济体前列水平,世界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现就上海市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产业、金融、航运和 科技 支撑,夯实贸易基础
(一)提升产业升级与贸易发展的联动效应。 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和进口的促进作用,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工业强基、设计引领和技术改造焕新等重大专项。落实三大产业“上海方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新突破,尽快形成出口能力。壮大新能源 汽车 、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医疗器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自主出口主导产业。加快 汽车 、钢铁、化工等重点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出口优势。
(二)放大金融支持贸易发展的效能。 支持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和再融资。进一步升级银税服务平台,为诚信纳税的贸易企业提供无抵押纯信用贷款。鼓励政策性银行联合商业银行开展转贷款业务,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容忍度,缩减定损核赔时间。推广“信保+担保”,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外贸企业,由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及其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予以担保支持。
(三)建设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 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铁路进外高桥港区,扩大河海直达和江海直达运输规模。研究在对等原则下,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持续提升航空网络通达性,加强航空货运运力。支持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 探索 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业务。完善邮轮运行保障体系,打造邮轮物资配送中心。
(四)突出 科技 创新的引领作用。 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张江科学城等创新特色载体建设,集聚建设一批世界级创新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以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为目标,建设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提升贸易能级
(五)集聚和培育一批高能级贸易主体。 完善总部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打造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力争每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40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设立上海中小企业海外中心,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六)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加强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的研究,助力企业扩大与协定国的贸易规模。鼓励企业完善营销和服务保障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多层次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实施“抱团出海”行动计划。支持企业通过参加海外展览开拓市场。引入一批贸易促进机构和进口商品国别(地区)馆。
(七)支持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八)提振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开展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攻关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质量认证,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贸易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申报。提升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培育一批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加大自主品牌推介力度。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商贸流通企业对接,拓展国内市场。
三、坚持均衡协调可持续,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九)推进进口商品集散地建设。 扩大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技术专利进口,对纳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产品予以贴息支持。做精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专业贸易平台。提升上海钻石交易所和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国际影响力。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推动跨境运输、资金流动、自然人移动、信息流通等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市区两级协同、长三角地区联动、境内外互动的发展促进机制。完善技术贸易促进措施, 探索 技术进出口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鼓励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
(十一)推动贸易与双向投资互动。 支持跨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构建畅通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资金结算支付体系和海外服务网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新增或增资重点工贸一体制造业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十二)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提升飞机发动机等维修业务规模和水平,推动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符合要求的全球维修业务。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
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培育新的贸易动能
(十三)提升离岸和转口贸易规模。 支持企业利用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离岸贸易,银行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支持银行为真实合法离岸贸易提供便利的外汇结算服务。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分拨业务。
(十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集约高效发展。 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增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鼓励开展市场化经营项目。简化进口备案要求,研究在上海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关监管作业场地。简化小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手续,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免于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支持银行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十五)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业务。 对通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的各类生产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允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开立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对于企业未开立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的,银行按照规定审核后的货物贸易收入可直接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或结汇。
(十六)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加快构建与数字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推动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虹桥商务区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 探索 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分类监管模式。建设一批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完善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服务功能,实现与海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联通。
(十七)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 加快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建设,发展服务外包新模式。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推动服务外包与高端制造融合发展。开展生物医药研发便利研究,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和检测保税监管试点。提升研发、设计和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竞争力。
(十八)建设百亿级和千亿级大宗商品市场。 聚焦金属、能源、化工、矿石等领域,打造若干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以公司化模式运作,开展标准仓单、非标仓单、保税仓单与场外衍生品交易,推动大宗保税商品转让登记规范化。拓展现货衍生品及价格指数业务。 探索 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大宗商品现货离岸交易和保税交割提供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跨境金融服务。推动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油气交易平台。
五、统筹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做强贸易平台
(十九)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探索 通过电子账册、信用监管、风险监控等集成化制度安排,完善海关综合监管模式。提升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质量。支持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为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提供高效便利金融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前提下,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探索 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业务。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后续封关验收。对境外进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物理围网区域内的货物、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和服务,争取实行特殊税收政策。扩大浦东国际机场航空中转集拼规模。推行更加便利的船舶登记制度。
(二十)推动长三角贸易协同发展。 发挥长三角高端装备创新协同基地功能,建设高端装备创新协同体系。深化长三角海关高质量一体化改革,优化货物转运流程,推广集团保税监管模式。构建长三角风险评估协同机制,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监管体系。设立长三角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站。
(二十一)深化长江经济带贸易跨区域合作。 对接沿江省市,完善大通关合作机制,加强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动沿江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货物便捷流转。推进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建设,建立健全长江港口江海联运体系。整合沿江港航资源,建设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
(二十二)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进口规模。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海外代表处。发挥各类“走出去”平台作用,营造“走出去”生态圈。
(二十三)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 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拓展上海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保税展示展销监管制度,支持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保税展示展销业务发展。深化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做实展示、撮合、交易等服务。推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兑和贸易收支便利化,扩大资金池业务参与主体。
(二十四)打造虹桥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培育壮大一批贸易集成商,引入一批商品直销平台、国别商品交易中心、专业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打造国际组织和贸易促进机构集聚高地。推动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医疗服务贸易平台。建设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进一步推动全市进口交易服务平台集聚。
(二十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知名办展主体落户上海。进一步扩大国际性展览规模,入选世界百强商业性展览的数量保持全球前列。进一步宣传贯彻《上海市会展业条例》,完善会展业议事协调机制。扩大与国际行业组织合作,支持会展项目取得国际认证。支持会展企业提升数字化营销能力。
(二十六)深化各类外贸集聚区建设。 优化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的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 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进口专业设备开展软件测试。推动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
六、深化制度创新,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贸易环境
(二十七)健全贸易生态服务体系。 构建国际化商事争议解决平台,完善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聚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专业咨询机构,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发挥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作用。
(二十八)提升口岸开放和服务水平。 争取浦东国际机场成为整车空运进口口岸。优化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联合审批,落实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开展上海港出口直装、进口直提作业模式试点。推进集装箱放箱、封志发放电子化、集约化。
(二十九)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全面推广进口货物“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外高桥港区全面实施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运抵验放”模式。继续发挥“疑难报关单专窗”作用,解答疑难单证问题。进一步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
(三十)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深化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对接,丰富地方特色功能。聚焦进口医疗器械等行业,归集贸易全链条信息数据,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背景审核。拓展区块链应用试点,便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税展示交易监管服务。开展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整合收费查询和办理功能,加强数据共享。
(三十一)打造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推进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制定面向2035年的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出口比例。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海外维权援助,深化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优化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商标和专利布局。强化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
(三十二)推进贸易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对外贸企业在外汇结汇、税收缴交等环节出现的非主观故意又可整改的行为,按照规定不纳入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优化企业报关“容错机制”,对企业主动披露的非主观原因造成的申报差错和违规行为,实施快速处置,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七、加强组织实施,健全保障体系
(三十三)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贸易高质量发展纳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目标,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履行职责。
(三十四)完善法治保障。 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做好《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的宣传解读与推进实施工作。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提升政策透明度,主动公开和发布涉企政策。
(三十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支持方式和使用效益,鼓励各区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等 社会 资金加大对外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十六)提升贸易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强化对外贸易运行监测,完善外贸进出口调查监测系统。加强产业损害预警,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经贸摩擦案件应对,支持企业依法提起贸易救济调查,扩大贸易调整援助试点范围。
2022年服贸会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也是广东第一次作为服贸会的主宾亮相,主要讨论的是有关于服务贸易的事宜。会展也是采用的综合展,以及主题展会的方式,一共有多家企业多维度参与此次展会。很多企业也是比较期待借助这次服贸会的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先进经验跟技术。
1.服贸会主要讨论的是特色的服务企业,并且要拓展贸易朋友圈
很多个企业有亮相服贸会,并且各行各业都能够进行交流,彼此之间吸收比较先进的成果,这也是能够开拓企业进行智慧建设的新思想新思路。而且这次会展也给一些企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加强各企业之间的服务合作,有利于国际了解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也能够提升我国企业的知名度,聚焦数字交易,能够突出我国文化贸易的优势。
2.服贸会主要讨论的也是有关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并且这也是企业能够发展的新动能
服务贸易交易的不仅仅是实物商品,更多的是服务交易,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推动之下,服务贸易也多了很多无限可能。并且市场需要新技术,需要新业态,也需要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型跟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会展上讨论的内容,对加快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服贸会是各个企业展示服务贸易成果的重要平台,讨论的也是有关于提升服务贸易的事宜,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迫在眉睫,而且加强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也能够通过这种大型展会的方式。很多参展企业期望都能在这次展会上获得发展,并且寻求到先进的技术,能够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新闻分析:上半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组团出海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较快 彰显高水平开放活力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潘洁
服务无处不在,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支持服务贸易企业组团出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上半年,尽管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我国服务贸易依然交出亮眼成绩单。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8910.9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服务出口14059.5亿元,增长24.6%;进口14851.4亿元,增长18.9%。
“上半年服务贸易增速较快,且高于货物贸易9.4%的增速,体现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增长的亮点。”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说。
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近年来,我国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分析称,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使得服务贸易市场空间进一步开拓,企业投资机会更多、业务领域更广。与此同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促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带动服务贸易需求加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5.7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34.3%至791.9亿元。
“服务贸易出口份额增加,表明我国服务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赵萍说。
谈及服务贸易逆差,赵萍表示,近年来旅行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领域,短期看,受疫情影响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长期看,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出口竞争力提升,逆差逐步缩窄、趋向平衡将是大势所趋。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继续平稳增长,是我国服务业发展一大特点。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2144.9亿元,增长9.8%。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6.3%。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平稳增长,体现了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李俊说,视听服务、医疗、教育、网上零售等在线服务与线上消费大幅增长,数字支付手段大量运用,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拓展了空间。
数字服务贸易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发展一大亮点,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向。日前,商务部等2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健全文化贸易合作机制、提升便利化水平等28项具体任务举措,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
李俊表示,随着我国服务贸易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技术、知识、文化密集型服务贸易会进一步增长,这也为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近期,商务部等部门又公布了一批新的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截至目前,我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已覆盖文化、中医药、数字服务、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知识产权和语言服务等7个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服务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专业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还有不到一个月,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即将开幕。进一步敞开大门的中国,必将吸引更多“世界服务”。
展望未来,李俊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现有政策促进服务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继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发挥服贸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为国内外服务供应商搭建平台,共同做大合作蛋糕。
赵萍表示,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服务贸易领域覆盖更广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市场所需,为世界提供更好的“中国服务”。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
服贸会(包括原京交会)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和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龙头展会,同广交会、进博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之一。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